城市內澇是考驗更是拷問
一場大雨就讓一座城市癱瘓,委實令人沉思。龍應臺有個妙喻,要分辨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叭绻粓龃笥晔鼓闳砟酀,汽車輪子陷在路坑里,積水盈尺,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那么這大概就是個發展中國家。
一個城市發達不發達,不光看GDP,瞧高樓大廈,還要看人們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越是人們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檢驗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們忽略的細節,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緊要時刻考驗管理者的應對能力。下場暴雨就讓城市窘態百出,幾成澤國,便不能不讓人對這座城市的發達指數和相關部門的管理能力打個問號。城市內澇是考驗……[全文]
“城市成澤國”呼喚慢城理念
“慢”的理念很受人稱道,可落實得卻不好。當今,很多城市發展為了打造耀眼的形象名片,更注重“快城”觀念,大干快上,大力營造現代化的形象工程,最典型就是我國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中國首份《摩天城市競爭力統計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正在建設的摩天大樓總數超過200座,相當于美國同類摩天大樓的總數。
一座座“現代化城市”竟被一場場暴雨打趴下了,城市公共設施、排水系統如此脆弱而不堪一擊。每年這個季節,這樣的新聞都會準時發生,這讓人對“慢城”的理念更加艷羨。
“快城”的確能在短時期內改善城市形象,可因為過分功利、過分追求城市政績,城市基礎性設施投入和重視意識不夠強,卻呈現嚴重的先天不足。很多地方的小水道和排水系統不夠科學、通暢,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袁曉勐博士的話說就是,“目前,部分城市的規劃體制、城市規劃隊伍、城市規劃理念等……[全文]
城市變“城!,城市排澇如何“給力”
在城市的改造規劃中,有的地方為了節約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把一些原生態的溝溝壑壑、自然河流等改造成管涵或者蓋板涵,利用了地下資源,擴大了城市可用面積,卻減少了城市的自然風貌,增加了城市排澇壓力。
一些城市在建設新城的同時,不斷擴充老城區的面積。然而這些擴充“只顧地上,不管地下”。如遇特大暴雨,擴建的老城區遭災首當其中。因此在城市面積擴充的同時,也要加快老城區的管網改建,特別是排澇管網的改建。必須加大管涵直徑和增加蓋板涵的寬度來加大泄洪量,以達到迅速泄洪的目的,讓老城區擁有與其面積和人口規模相匹配的排澇工程,造福一方。
給水排澇的地下建設,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充分測算給水的容積率、排澇的泄洪率,適當增大泄洪量,以應對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防患于未然。地下管槽涵不像明溝、河道那般,梳理方便……[全文]
“城市的良心”不在“面子工程”
大自然從來沒有放棄對生命基因的錘煉和選擇,使之不敢松懈。松懈者自我消亡,進化者保留選擇。城市,經得起旱,經不起澇。
大澇,讓城里人也嘗到了一點苦頭。從南國廣州,到華中武漢,到北國首都,大雨一傾,“南浮”“北漂”,全城盡是“落湯雞”。
據官方解釋,這是由于規劃的城市下水道建設標準,都是按照一到三年一遇的降雨量來設計的,而剛剛遭受的大雨是五到十年一遇的,局部地區達到了百年一遇標準的雨量。 國外城市的排水系統,紐約的標準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東京的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
上天是不管人間城市的設計標準的,怨天而無益,只能反思檢討城市下水道建設標準的規劃。我們與國際接軌的意識并不弱,街道不比人家窄,大樓不比人家矮,怎么就沒想起來下水道也要向人家看齊呢……[全文]
八成人稱根源重地表輕地下
為何國內城市頻發內澇?調查中,83.8%的人認為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建設‘重地表,輕地下’”;71.4%的人覺得是因為“排水系統落后,跟不上城市發展”;51.0%的人將原因歸結為“城市在暴雨應急機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軟肋”。
地形條件導致內澇
中國水利學會城市水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水利學會顧問劉延愷指出,雖然不少人認為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應提高到“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但我們不可能無限制地提高!
劉延愷說,一個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根據規范和重要性來設計的,例如天安門廣場的標準是“十年一遇”,一般街道的標準可能就是“一至兩年一遇”。我們不可能把一般街道的標準都提升到“十年一遇”,那樣投入會非常大而且沒有必要。
“城市建設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熱情,更應具備‘一管百年’的思維”,網友疾呼。[全文]